见习指南

谁制造了大学生就业期望落差 ?

大学一年级新生对未来职业的月薪期望为3000元左右,而同校正在择业的毕业生对第一份工作的起薪期望为1500元。笔者最近进行的一次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调查——这一调查,与近日北京的一项对高中生职业预期的调查结果很相似,在大学毕业生起薪只有1000元的背景中,北京高中生能接受的最低月薪为2800多元——显示,毕业之前的学生处于梦想之中,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多少设想与规划,而毕业中的学生,正体会梦想到现实的巨大落差。 这种就业期望落差,不但影响学生的正确择业定位,也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。近日的另一项调查中,六成接受调查的北京高校毕业生表示,即便毕业时在北京找不到工作,也不愿到基层、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。 而造成这就业落差的,有以下几方面因素。 首先是畸形的成才观灌输。如果说10年前的基础教育,目标是要让孩子在高考独木桥上成功通行,成为一名大学生,然后就有一份好工作等着他们;那么今天的基础教育,目标则是让学生在名校争夺中获得一席之地,由此在未来过上有保障的生活。 我们的教育,一直在为学生及其家长构筑、灌输单一的升学成才模式,规劝所有学生和家长进入这一模式,并为之投入时间和金钱。在这样的灌输中,学生和家长失去了选择,并天真地认为,只要舍得投入、努力奋斗,上了大学,读了名校,前程就十分光明。他们把读书与升学、升学与就业联系在一起,却从来没有思考读书与能力提高、与职业生涯发展的关系,等到大学毕业时,一方面,他们会坚守自己接受的“观念”,按自己的期望去寻找“好工作”,宁可待业而不为其他工作所动;另一方面,他们才发现,说不清自己感兴趣的职业发展方向在哪,对教育的失望、对自身的失望也随之而生。 其次是迷失的家庭教育。家庭对待子女大多是这样一种状态:给子女无忧无虑的生活条件,尽可能让其吃好穿好,家庭再困难,也节衣缩食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,父母对子女千般照顾,目的只希望其一心读书。但事与愿违,这样环境中的孩子,不懂承担家庭责任,不懂为父母分忧,不知道挣钱困难,养成了享受心理。当他们去一次必胜客就花去100多元,开一次小型PARTY就用去三五百元,买一件衣服就是几百上千元时,自然分析得出3000元一个月的工资,只能满足日常开销。对在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进行调查,月消费5000元的富家子弟并不鲜见,上千元的开支属于正常范畴。笔者还了解到,北京、上海等地的家庭,往往不支持子女到异地求学,以便能在大学期间得到家庭照顾,有这种心态的家长,自然也宁可让孩子大学毕业之后呆在身边“啃自己”,也不愿意放手让他们自立、自强地去选择。 三是虚假的就业景象宣传。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并不客观。按官方公布的数据,每年有30%学生无法就业,可在高校招收学生时,无不把很高的就业率作为吸引学生的武器。笔者曾看到一个高职学校,在招生宣传册上,说近年来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%,而实际上,这所学校学生的真实签约率不过30%,95%的就业率,是将所谓灵活就业、隐性就业无限扩大后得到的。因此,有相当一部分学生,迷失在我们的社会和教育用虚假数字撑起的就业假象中,他们自然会对未来报以较高的期望、盲目乐观,对就业困难并没有清醒的认识,很难调整自己,无法对自己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。可以说,呼吁大学生降低就业期望的大学管理者们,正是引起大学生无法合理定位自身的源头之一。 笔者认为,与其说大学生的期望值问题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,不如说大学生就业期望的理想与现实落差,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杀伤力。而解决这一问题,必须通过正确的教育、准确的信息,引导学生进行理性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。不能到他们面对就业时,才努力做工作要求他们去降低期望、多元选择,更不能指责他们期望过高、好高骛远,因为造成这些的,正是我们的社会、教育和家庭。教育要引导学生多元成才、引导家庭进行理性的教育投资,社会则应给大学生真实的信息,不然,被教育吊起的过高回报胃口、家庭对教育过高的投入,会始终让家庭和学生对未来有很高的期望,而就业的落差则会成为影响教育以及受教育者健康发展的致命武器。
联系方式 咨询QQ:753923800    商务QQ :441997292  
版权所有:南京明上云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有限公司
网络支持:中国无忧互联    备案号:苏ICP备20041135号